
很多人都知道篆刻是集書法、章法、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,從古至今已有二、三千年的悠久歷史。學習篆刻,首先要準備刻刀、印泥(書畫專用印泥)、印床、毛筆、墨、拓包、拷貝紙、砂紙、牙刷、鏡子、剪刀、膠水、
適宜學刻用的常規(guī)石印材有壽山石、昌化石、青田石,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。
畫中畫
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:磨章料、寫引稿、鐫刻、刻邊款、拓邊款、鈐蓋(需要注意的是刻邊款、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,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)
寫印稿
寫印稿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,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,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,書法不好的,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,進行描摹。以“印”字為例,描的時候要用鉛筆,依著印字的輪廓邊緣描下來(注意:小的細節(jié)千萬不能漏掉)。然后,依著“印”字的輪廓涂上墨,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。按順序把“印”字涂抹好。
篆刻章法
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,一字印,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,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,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,筆畫均勻、平整,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。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,古人有時以“寬可走馬,密不容針”的方法處理,對多劃字不讓其占地多,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,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,給人以深刻的印象。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,人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統(tǒng)一。三字印分為右一左二式、右二左一式、右至左三字排列式。布局的時候,可根據印面的大小,改變字體的形狀,使空間顯得相對協(xié)調。四字印分為:順序式,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。右一左三式、右三左一式、右一中二左一式。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,都需要拉長一個字,另外三個字響應縮小,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長兩邊的字,中間的字要縮小。要做到均勻,恰當、得體。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(tài)填滿空間,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。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,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。